“吃飽”童裝產業(yè)蛋糕之四大戰(zhàn)略
童裝市場是一塊肥美的大蛋糕已是不爭的事實,總量預計有千億規(guī)模。然而,國內的童裝市場面對如此大的蛋糕,卻顯得有些尷尬。半壁江山被國外品牌占據不說,即便是剩下50%的份額,其中有七成童裝尚處于無品牌競爭的狀態(tài),剩下可憐的三成掌握在國有品牌童裝手里。
本土童裝品牌如何超越國外品牌,吸引寶寶和父母的目光、擴大銷售市場、打造自身品牌已經迫在眉睫。
招 找準童裝定位是關鍵
品牌是要帶給消費者一種感覺,包括產品的檔次、特征、個性、目標消費群等等,要給消費者一個鮮明的形象。但是在2010年以前,能意識到并做到這一點的童裝品牌少之又少。特別是那些早期進入童裝行業(yè)的品牌,除了LOGO之外,幾乎再難給消費者留下什么印象,這對于現(xiàn)在的童裝市場環(huán)境來說,顯然是不能適應的。
因此,找準定位,通過市場細分、個性挖掘、功能開發(fā)、產品設計、店鋪形象等方式塑造自身品牌成為童裝企業(yè)的重點。
目前從產品價格來說,國內的低端市場充斥著大量缺乏品牌意識的低廉產品,而品牌童裝一般都定位在中端。這個價格定位已經和國外品牌ZARA、GAP等相差無幾,甚至比優(yōu)衣庫童裝更貴。從價格上來講,品牌童裝并不能把這一點當作自身優(yōu)勢。
未來幾年肯定會是童裝品牌形象提升的大年,過幾年再回過頭來看,你會看到,國內的童裝品牌可以像模像樣,他們已經有自己的風格,有自己的形象,已經深入人心了。其實童裝在消費者心目中貴與不貴,是跟他們的心理價位來相比的。舉個例子,一件衣服,消費者認為值500元,而商家賣350元,那么消費者就感覺買得值,性價比高。如何達到這500元,就是要塑造品牌。國內品牌跟國際品牌競爭的關鍵,就在對品牌的塑造上。
第二招 加強傳統(tǒng)渠道開拓電商
當前品牌童裝的銷售渠道主要有:一、省級,區(qū)級代理商和單店加盟商;二、品牌直營專賣店;三、各地服裝批發(fā)市場代理(多是知名度低的品牌);四、成熟的母嬰渠道(如北京的樂友,珠海的愛嬰島等);五:電子商務渠道(淘寶、京東、當當、麥考林、自有平臺等等)。
對于品牌童裝來講,普遍的共識是做好渠道的基礎建設,特別是門店的建設。之前講到童裝品牌很少有大規(guī)模廣告投放的原因主要是自身銷售額與品牌跟成人裝相比偏小,門店數量不足,大規(guī)模廣告投放只會引起終端消化不良。因此,各家品牌童裝都鉚足了勁在渠道終端的鋪設和構建上下功夫。
另外,幾乎所有童裝品牌都傾向一個共同動作的營銷戰(zhàn)略,就是加大了對電子商務這一銷售渠道的建設和推廣力度。目前,在大的網購平臺上,比如淘寶、京東、當當、麥考林、紅孩子、樂友等平臺上,品牌童裝已經越來越多。而那些有實力的品牌童裝在搶駐淘寶、京東等大型網購平臺時,也在不遺余力地加大自身網購平臺的建設。比如,派克蘭帝有童壹庫(已經加大了在北京地鐵的投放)、米喜迪有邦購、皇家寶貝有媽咪買等等。
第三招 傳播策略趨向數字媒體
受限于相對較少的預算,童裝品牌的廣告投放也是非常有針對性的。通常,像巴拉巴拉、小豬班納、嗒嘀嗒等稍有名氣的童裝品牌會將大部分預算投入在電視廣告上面,而且通常集中在少兒頻道。另外一大塊則是一線城市地鐵站的LED廣告。
隨著互聯(lián)網用戶群體的日益龐大,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習慣從互聯(lián)網以及移動互聯(lián)網上獲得相關育兒信息,特別是80后、90后父母的媒介接觸習慣已經轉移向互聯(lián)網,甚至兒童本身也開始大范圍接觸互聯(lián)網,因此,童裝作為兒童消費的重要品類,其在數字媒體上的傳播將是大勢所趨。
數字媒體在童裝廣告投放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提升。在目前許多領域已開始使用的網絡內容植入、微博、App應用程序營銷等多種廣告方式也將逐步出現(xiàn)在童裝領域。
第四招 做好市場深度數據挖掘
當多數童裝品牌還停留在用廣告投放去接觸消費者時,另外一些童裝品牌已經想著如何從每一位顧客出發(fā),去進行個性化的數據分析,從而推送更精準的廣告信息了。要做到這一點,接觸互聯(lián)網是必須的,積累海量的客戶數據庫資源也是必須的,另外還要依賴一個龐大的后臺操作系統(tǒng)。這就是數據挖掘和CRM管理(客戶關系管理)工作。
而現(xiàn)在能做到這一點的童裝品牌代表就是綠盒子,原因是綠盒子是一個“淘品牌”,是一個網絡起家的品牌,它的基因決定了挖取海量數據的可能性。
電商行業(yè)說白了就是深度數據挖掘的行業(yè),更加“以人為本”。因為在電商平臺上,客戶的購買痕跡是可以留下來的,這就為精準的數據分析和下一步推送提供了可能。電商的本質是從獲取信息到數據分析,再到信息推送的過程,有些傳統(tǒng)企業(yè)做電商一味搶流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。
- 分享到:
- 更多>>